昆仑山

首页 » 问答 » 简介 » 武汉万人口增量的反面中国近13城市
TUhjnbcbe - 2022/7/5 10:20:00
鱼腥草 http://www.lunlixuey.com/

文章来源

高见学社、TOP创新区研究院、城市化杂志、太湖国土、区域与城市经济、

我们今天看城市,增长依旧是主流,至少是声音上的主流。

七普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城市化率约为64%,世界上发达国家城镇化率均超过80%,并趋于稳定。从60%追赶到80%,空间虽然不断在缩小,但也是持续发展的战略窗口期,人口依然向地区的中心城市汇集:

北上广深依然还在小规模增大,成都杭州每年人才净流入达到约25万左右,且看下面来自城市进化论整理的各城市人口净流入数据:

点击看大图↑

在图中,最亮眼的要属武汉。武汉一年新增万人口让人惊叹:

随着武汉疫情平稳,经济恢复,多所高校聚集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年轻人,而加上不断有企业第二总部落地武汉,电商、中欧班列等新型贸易模式也带动了制造业从沿海到内地的转移,产业链的繁盛与强韧让人才来得了也留得下,从而带动去年的人口增长量,稳居全国城市第一位。

增长的背面

但事实是,不是每个城市,都是北上广深或武汉成都。

在中国当下,共有多个城市,正在悄悄地开始出现“收缩态势”。

这是一个接近三分之一的中国城市占比!

中国城市发展产生了城市“人口流失”与城市“空间扩张”并存的现象。

年的一个晚上,在英国访问的学者龙瀛“发现了中国的一个秘密”。

当他跟合作伙伴很机械地用电脑进行了5万次Ctrl+C、Ctrl+V,把我国第五次、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标注在地图上后,龙瀛意识到——中国有三分之一的国土人口密度在下降,或者说有一万多个乡镇和街道办事处的人口在年至年处于流失状态。

另外一个研究来自首都经贸大学教授吴康。

吴教授利用年至年十年的数据,从个包括直辖市、省会城市、地级市和县级市的样本城市中,识别出了80个(地级市24个,县级市56个)“收缩型城市”,占比12.1%。

吴康曾绘制过一幅地图,一个黑点代表一个“收缩城市”,东北地区的黑点有的已经连成了线状。除了大家比较熟悉的东北地区,在长三角和珠三角这样相对发达的地区,竟然也有黑点成片出现。

图为吴康利用年至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发现的收缩城市地图

按照城市生命周期,“这些城市很可能继续‘收缩’下去,不是因为灾难导致的骤然大幅收缩,我们的收缩城市一般都少于10%的人口流失。”吴康说。

吴康把这些收缩城市分成五类:

一是结构性危机收缩类型。比如,原来伊春这样的城市有很多人靠林业来发展就业,现在没有了;

二是像义乌这样,原来有很多的工厂企业,现在因为上一轮国际经济危机和产业升级影响,不需要这么多人了;

三是大城市周边城市的收缩,比如北京周边的三河、高碑店,成都周边的都江堰等;

四是众多欠发达的县级市;

五是一些边境城市等。

当然,收缩是城市分化的一种必然,城市发展的不均衡性不充分性一直长期存在。尤其在中国,医院、大学、学区、公共资源都配置在一线城市和省会中心城市,大部分内陆省会是单核虹吸城市,这导致了中国值得长期投资、深耕的城市并不太多。而前天伴随产业转移、人口外流,经济薄弱、资源枯竭、*策不再的城市,未来很难有起色。

今天中国1/3的城市衰落,掀开了中国快速城镇化进程的另一面。在计划经济年代,中国一座座工业城市为国家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而如今在“去工业化、大量人口流失、老龄化、高失业率、资源枯竭”等等因素导致这些城市急剧收缩,而全球化、社会体制转变等因素又加速了这一过程。

大数据显示,中国的人口整体上在向东南部压缩。落到房地产上,也是城市分化显著,楼市对城市的GDP、经济、就业、税收的拉动的“支柱产业”,也在加剧不同城市的分化,不同的城市表现出不同的进化趋势。

是时候好好研究中国城市收缩了。

城市收缩的2个现象

“铁锈带”与“白人群飞”

国际上城市收缩现象的研究始于德国。

年德国学者H?u?ermann和Siebel首先提出“城市收缩”一词,用来描述城市发展过程中长期存在的人口大量流失现象。

最著名的收缩城市群在美国的铁锈地带(RustBelt)。

锈带为红色标记,绿色标记出为增长区

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美国中西部因为水运便利、矿产丰富,成为重工业中心,钢铁、玻璃、化工、伐木、采矿、铁路等行业发达。匹兹堡、芝加哥、底特律等工业城市也一度空前繁荣。但自从美国步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经济体系之后,这些地区的重工业纷纷衰败。很多工厂被废弃,厂房机器渐渐布满了铁锈,因此被称为铁锈地带,简称城市“锈带”。

如今“铁锈地带”已经泛指工业衰退地区,普遍是在收缩。要论其中原因是多层次的:

首先,是经济结构的调整。

老工业基地集中反映了聚集经济的缺点,比如土地和劳动力的高成本和新增业务空间的缺乏。同时,技术创新也使得企业越来越自由,交通和资源对区位的影响力下降,越来越多的企业搬出了老工业基地。这些大规模的经济结构改变,造成了欧洲地区的“去工业化”,美国的“锈带”也属于这一情况。

其二是社会人口结构的改变。

如欧洲国家和日本因为全国性的人口老龄化导致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不少都市年轻人在就业的吸引下移入工作机会更多、生活水平更高的大城市,使得不少中小城镇面临“收缩局面”。

年,日本是世界上最“老”的经济体↑

其三是城市空间结构改变。

美国“白人群飞现象(whiteflight,上世纪60年代美国结束种族隔离制度后,黑白混校。由于黑人学生的学术表现差、犯罪率高,或者有种种许多白人家长所认为的劣等品质,白人如同候鸟群飞一样,纷纷离开大都市中的学校,搬到黑人住不起的郊区)”和“汽车文化(carculture)”。一定程度上促使了中心城区的衰退和城市的无序蔓延,使得城市的居住环境大打折扣,人们也随之迁移,造成美国大城市“郊区化”现象。

其四是矿山等资源枯竭型城市。此外,还有*治因素等,比如德国的城市收缩现象集中在原民主德国的辖区内。

对比当下中国,我国东北地区因经济衰退与人口流失已成为各界

1
查看完整版本: 武汉万人口增量的反面中国近13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