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山

首页 » 问答 » 类别 » 专家论坛骨外固定技术临床规范应用与医
TUhjnbcbe - 2021/10/6 20:22:00
北京酒渣鼻专科医院 http://m-mip.39.net/news/mipso_8941331.html

骨外固定技术临床规范应用与医疗质量控制的初步探索(例临床应用经验总结)

秦泗河1,郭保逢2,石磊1,王栋3,张永红3*

(1.国家康复辅具医院,北京;2.清医院矫形骨科,北京;3.医院骨科,山西太原)

摘要:目的建立规范的骨外固定技术临床应用流程与全过程医疗质量控制标准。方法整理分析年1月至年12月秦泗河矫形外科团队结合骨外固定技术治疗的例四肢手术患者,男例,女例;年龄1.3~82.0岁,平均(23.8±21.4)岁;上肢例,下肢例,其中髋关节例,大腿例,单纯膝关节例,单纯小腿例,单纯足踝例,同时合并膝、小腿畸形者例,同时合并膝、足踝畸形者例。外固定器种类包括夏氏组合式外固定器套,Ilizarov环式外固定器套,Orthofix单臂外固定器64套,Taylor计算机辅助六轴空间外固定器5套,其中组合式外固定器与环式外固定器Ⅰ期联合应用69套。将临床应用流程表、术前检查表、应用骨外固定技术术前规划表、术后康复指导卡应用于骨外固定技术临床实践中。实现骨外固定技术治疗流程的信息采集、综合数据分析、外固定手术方案制定、个体化康复指导、术后随访的闭环质量控制,建立适应于各类骨外固定技术操作的治疗流程规范。结果将与骨外固定技术应用相关的质量控制环节纳入临床管理后,形成了有效的临床系统化质量控制管理体系,保障了临床工作流程顺畅,规避了医疗风险。结论骨外固定技术专业特色较强,秦泗河矫形外科团队形成的规范骨外固定临床应用流程和质量控制标准,是从事骨外固定技术30年积累的成果,具有独创性和实用性,值得推广。

关键词:骨外固定;临床流程;规范质量控制;评定标准

近20年来,以Ilizarov技术为代表的骨外固定技术在中国大陆的应用呈爆发式增长,被广泛应用于四肢创伤的急诊救治、肢体残缺畸形的修复重建及骨科疑难疾病的治疗。但由于缺乏相应的规范化培训,骨外固定技术在临床应用过程中乱象丛生,以至于出现了许多本可以避免的严重并发症,限制外固定技术的临床应用。为了更好地推广骨外固定技术,减少不规范使用引起的临床问题和并发症,有必要制订一套严密的骨外固定技术应用规范与质量控制标准,为骨科医师提供参考。作者从年开始应用和研究骨外固定技术,经过不断积累和总结,从适应证、术前检查、制定手术方案、术后管理等多个环节对临床应用流程施行质量控制,将流程中各环节潜在的医疗风险进行预判和规避,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临床应用规范和质量控制标准,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年1月至年12月作者团队使用骨外固定技术治疗肢体畸形患者例,其中男例,女例;年龄1.3~82.0岁,平均(23.8±21.4)岁;上肢例,下肢例,其中髋关节例,大腿例,单纯膝关节例,单纯小腿例,单纯足踝例,同时合并膝、小腿畸形者例,同时合并膝、足踝畸形者例。外固定器种类包括夏氏组合式外固定器套,Ilizarov环式外固定器套,Orthofix单臂外固定器64套,Taylor计算机辅助六轴空间外固定器5套,其中组合式外固定器与环式外固定器Ⅰ期联合应用69套。治疗病种包含脊髓灰质炎后遗症、脑性瘫痪、脊柱裂后遗症、外伤后遗症、先天性肢体畸形等余种疾病所引起的各种肢体骨与关节畸形。

1.2方法临床实践中,作者归纳出骨外固定技术临床应用流程图(见图1)、术前检查表(见表1)、应用骨外固定技术术前规划表(见表2)、术后康复指导卡(见表3)。每个患者均填写表1~3,并参照流程进行治疗和康复指导(见图2)。

2、结果

作者对例患者均完成治疗和随访,创建了骨外固定手术病例数据库,每位患者均可从数据库中调出原始病例资料。在治疗过程中,将与骨外固定技术应用相关的质量控制流程纳入临床管理后,形成了有效的临床系统化质量控制管理体系,有效保障了临床工作流程顺畅,规避了医疗风险。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和逐渐完善了骨科自然重建理念,及下肢畸形外科治疗的“一路两线三平衡”原则。“一路”即下肢矫形的最终目标:创造直立行走的条件。在治疗中行走,在走路中治疗,强调早期负重功能锻炼;“两线”即下肢矫形的基本原则:恢复下肢持重力线(机械轴)和关节正常解剖轴线;“三平衡”即下肢矫形的平衡哲学理念:重建下肢静力与动力软组织平衡、动态调控外固定刚度与骨愈合质量的平衡、肢体重建与患者身心重塑的平衡。

3、讨论

虽然骨外固定技术在骨科临床应用中逐渐增多,也被越来越多的骨科医生所接受,但仍有很多骨科医生仅将骨外固定器作为临时过渡性使用的工具,因使用不规范而使并发症发生率居高不下,因穿针不规范、构型不恰当导致外固定器佩戴舒适性降低。作者团队在年1月至年12月应用骨外固定技术的诊疗活动中,一直将骨外固定器作为骨关节畸形矫正后的唯一工具,治疗了涉及余病种的各种四肢骨与软组织畸形和损伤,通过对外固定穿针方法、部位、钢针结构及外固定构型的优化,大大降低了外固定技术的并发症,增加了佩戴外固定架的舒适性,并逐渐形成了骨外固定技术临床规范应用与医疗质量控制流程。

该流程的核心之一就是“下肢矫形手术结合骨外固定术前检查表”。患者入院前,按照表格规定内容详细查体,采集患者病情信息,包括病变肢体整体情况、局部畸形情况,参考X线辅助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制订出最佳的治疗方案,列出术中术后注意事项,根据治疗(手术)方案填写“应用骨外固定技术术前规划表”,并选择准备相应的外固定器械,结合患者肢体长度、粗细等信息,组装个体化的外固定架装置,送消*备用。按照骨外固定技术穿针要求,规范化穿针安装外固定器。术后正确指导患者功能锻炼,正确进行针道护理。

院内术后治疗周期结束后,大部分患者需要佩戴外固定架出院休养和康复,所以出院后的康复指导,尤其是外固定架的护理尤为重要,有时甚至决定整个治疗的成败。所以“术后康复指导卡”是该流程的核心之二。出院时,主治医师将患者出院后的注意事项、如何进行康复锻炼、如何进行外固定架的护理、何时复诊等内容详细填写在“术后康复指导卡”中,并将该卡内容当面向患者解释清楚,确保患者理解并可严格遵循,直至外固定架拆除。

问题与并发症管控:骨外固定技术/器有其严格的适应证和使用规范,如果选择和应用不当,就会出现问题或并发症。这些问题或并发症可以出现在术中和术后各个阶段。术中最常见的问题及处理方法包括:(1)穿针损伤血管、神经。其中最常损伤的包括上肢的桡神经、尺神经;下肢最常损伤的包括腓总神经、大隐静脉等。术前复习解剖,熟练掌握肢体神经血管解剖特点,熟悉穿针安全通道,可有效避免损伤。(2)穿针时引起的针道周围组织热灼伤。克氏针和坚硬的骨组织摩擦,可产生高温,转速越快、骨质越坚硬,针尖的温度越高,出针时对针道周围的软组织,尤其是皮肤,灼伤越严重,甚至可引起针道周围大面积的组织坏死。选择锋利的固定针,采用低钻速高扭矩动力缓慢、间歇进针,可以有效避免热灼伤。(3)环式外固定器安装不正。应用环式外固定器时,肢体应当置于环的中心,环距离皮肤最佳距离是两横指;如果术中外固定架安装偏斜,术后可能出现外架对皮肤的卡压,尤其是肢体延长和骨搬移患者,还可能出现延长段或搬移骨段的偏斜,继而引起侧方或成角移位。

术后常见的问题及处理方法包括:(1)针道感染。以预防为主,正确针道护理可以有效预防针道感染;(2)关节活动受限。术中尽量避免穿肌肉,严禁穿肌腱,术后早期进行关节屈伸功能锻炼,可以最大程度减少关节活动受限;(3)针压迫针道周围皮肤致皮肤坏死。术中检查所有针道,如果出现压迫,调整穿针方向解除压迫,或者将压迫的皮肤软组织适当切开,即可避免;(4)骨筋膜室综合征。术中矫形要适当,不可一次性矫正太多,术后抬高患肢减轻肿胀,早期仔细观察筋膜室压力,可避免;(5)固定针断裂,固定针选择太细、数量少、布局不合理、外固定架固定时间长是固定针断裂的四个主要因素,根据治疗固定强度要求和固定时间长短,从这四个方面进行最佳设计,从而避免断针的发生。

作者团队按照“骨外固定临床应用流程图”和“下肢应用骨外固定技术患者出院康复指导卡”进行临床医疗,降低了外固定技术相关的并发症,规避了医疗风险,突破性提高了治疗骨科疑难疾病的疗效。该流程是作者从事骨外固定技术30年积累的成果,具有独创性和实用性,值得推广。

本文刊登于实用骨科杂志年27卷第5期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参考文献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专家论坛骨外固定技术临床规范应用与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