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车市物语,作者
程功李承恩
忽如一夜春风来。长期被业界轻视的低价低端电动车,而今正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些价格和低速电动车(即“老头乐”)差不多的新生代产品,不但迅速开始霸占销量榜单的前列,还成为全行业热议的话题。
只不过,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这所谓的“春风”,很可能更像一股“妖风”,逐渐让电动汽车行业迷失在销量数字中,而忽视了电动汽车技术突破的重要性。
“这些(低价低端电动车)没什么技术含量!我不是不能做,而是根本不屑于去做。”国内某大型电动车企业负责人李勇如此对车市物语说到。
作为同行,李勇非常佩服这些企业在成本控制、营销造势上的成绩,他坦诚这是很多汽车厂商所不具备的。“但作为一个希望电动汽车产业长远健康发展的人,我无法忽视这些车在安全性、技术实力上的缺失,这是不正常的。”
李勇坚定地认为,如此多的低价低端电动车挤占市场,对于推动行业发展没有意义。
然而,似乎越来越多的汽车厂商,开始对这个过去忽视的市场发生兴趣。
根据车市物语的不完全统计,自上汽通用五菱推出宏光MINIEV并大获成功后,已经有不少于7家企业在跟进这一热潮。而在工信部此前公示的批次新车中,有19个公告号的11款车型为小型电动车,占到乘用车总数的三分之一。
同时在5月份销量排行榜单上,五菱宏光MINIEV以辆的成绩高居榜首,力压特斯拉Model3和ModelY。在前20名乃至前10名中,也能看到多款低端电动车的身影,而它们共同的特点,就是低价。
一直以来,低价低端电动车市场都是“老头乐”企业独霸一方,大型汽车制造商不大愿意放下身段,来和这些“地头蛇”企业抢份额。
但随着越来越多的“正规*”加入对低价低端电动车市场的收割,几乎所有“老头乐”企业都意识到了一丝“不对劲”。
“工信部的新国标就要来了,这是对低速电动车转正的好消息,但我却高兴不起来。这意味着我们要和那些大品牌在一条赛道上竞争,我们是打不赢的。”有低速电动车公司的负责人陈海这样感慨,“但说出来也可笑,这些有实力的大公司不去做中高端电动车研发升级,偏偏要和我们来抢市场。”
越来越多的大企业角逐低价低端电动车市场,这对发展关键期的中国电动汽车行业真的是一件好事吗?不少业内人士都给出了否定的答案。
01
存在即真理,销量即正义
“卖得太好了!我连展车都卖出去了,你现在下订单,提车要等3个月。”在北京一家销售低价低端电动车的4S店,工作人员孙欣不无骄傲地说。
车市物语询问了不少消费者,他们普遍是被超低的售价吸引而来。“价格才3万元,这实在是太划算了!”在不少消费者眼里,这些“小车”只是个短途出行的代步工具,买菜上班接送孩子,电费低、停车方便,“品质怎么着也比老头乐好吧?”
“我是买来占号用的,家里平常有燃油车用,这么便宜还没有购置税,比买二手车占号划得来。”
或许正是对这类消费需求的完美契合,让这些低价低端电动车“火出了圈”。
“客观来说,售价低于5万元、满足短途出行为主的电动车,这个市场是存在的。中国有大量的低收入群体,他们需要一个价格亲民的可以遮风挡雨的代步工具,而高收入群体,也有第二辆甚至第三辆车的需求。”清华大学教授、原清华大学汽车研究所所长陈全世认为,低端低价电动车的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
而从企业的角度来看,这也是迅速打开市场局面,提振销量数字的“利器”。
“宏光MINIEV这样的产品是现象级的,我看到了就在想,为什么我们不能做呢?”一家自主品牌企业营销负责人杨辉如此说,“技术上难度不大,关键在于如何降低成本。对于营销来说,这些产品的需求很大,也能带动品牌的推广。”
多位业内人士告诉车市物语,当前的电动汽车市场,处于“两头大、中间小”的阶段。以宏光MINIEV为代表的低端电动车,和以Model3、ModelY为代表的高端电动车,是推动当前电动车市场增长的两大“引擎”。
而一直被业界寄予厚望的中端市场,目前还没有迎来爆发的时刻。“你看大众在华雄心勃勃推出的ID系列产品,高不成低不就,目前的表现就很一般,南北大众加一起月销刚刚过辆,这显然和大众的期待是很大出入的。”杨辉如此表示。
“我们已经放缓了对中端电动车研发工作。”一家大型国有自主汽车公司的高管楚华透露说,“大家都看到了低端和高端市场是热点,我们正在加紧这两个市场的布局,而中端市场爆发的机会,我们还在等待。”
同时楚华还强调,在高端市场,想要撼动特斯拉、蔚来等企业的地位也需要时间,但在低端市场紧随五菱宏光MINIEV亦步亦趋,却并不是什么难事。事实上,在充分借鉴了“成功经验”后,楚华的企业迅速迎来销量的暴涨,单是年前5个月的电动车销量,已经超过了年全年的销量。
“立竿见影!”楚华表示,“这背后的秘密,说难也不难,就是得有本事把成本压低,把价格降下来。”
02
没有技术含量就是最大的技术含量
正如前文消费者所说,超低的售价,是吸引消费者购买的第一要素。
按照车市物语的统计,当前在售低端电动车(不含非法的低速电动车),售价最低的是凌宝汽车的凌宝COCO(2.68万元起),其次是宏光MINIEV(2.88万元起),其后还有御捷朋克美美(2.98万元起)、雷丁芒果(2.98万元起)、长安奔奔E-Star(2.98万元起)、海马爱尚EV(3.98万元起)、欧尚尼欧II(3.99万元起)、思皓EX10X(3.99万元起)等一系列车型。
对于能够做到如此低价的秘诀,业内知情人士王鹤表示主要是两点,一是借助规模优势,降低零部件采购的价格,“大型公司在和供应商谈判时,有着更强的议价权,供应商这里的损失,可以通过其他项目补回来。”
第二点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尽力拉低这些低端电动车的配置,“有的没的,都给你整没了,最后几乎就是个能开的铁皮盒子,当然成本够低了。”
尽管智能化与电动化结合是全行业的共识,但这些低端电动车,充其量只能算是电动车,与智能化毫不沾边。不久前,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曾下过一个结论——“15万元以下的电动车都算不上智能车”,更别提这些连5万元门槛都没迈过的车型了。
“很多低配车型,连收音机、空调冷风这些都没有,年了,居然还有人开着这样的车上路,不得不说是一件很神奇的事。”王鹤调侃说,感觉回到了复古的上世纪80年代,当时有辆车开就很了不得了,谁管你车上有没有收音机和冷气。
但更重要的,是在主被动安全配置上的缺失。根据车市物语的梳理,这些产品(尤其是低配版本),基本都会取消诸如刹车辅助、牵引力控制、车身稳定控制等多项关键安全功能。即便是最基本的安全气囊,也是能省则省,要么是光有主驾气囊,没有副驾气囊,要么是主副驾气囊一起取消。
图:海外奔驰C级与Smart的碰撞测试
“很难想象这些产品发生中高速碰撞后会怎样。”王鹤表示,这些产品甚至没法去参加C-NCAP、C-IASI等国内的碰撞测试,“主观地判断,成绩不能说是惨,可能是非常惨。”
王鹤特别提到了日本的K-Car,尽管从外形上看,国内风靡的低端电动车,和日本的K-Car有些类似,但K-Car本身的工艺水准不低,配置也很高,甚至是拥有6气囊、电子稳定系统、坡起辅助、自动刹车;舒适配置方面还有自动空调、方向盘加热、座椅加热,电动折叠后视镜等,“不能说是差异很大,只能说是完全不同。”
事实上,这也成为不少业内人士批评低价低端电动车最直接的一点。
“这些大大小小的汽车企业,都在一窝蜂式地生产这种‘工业垃圾’,我作为从业者,感到的更多是羞愧。”汽车工程师刘明表示,“这些车最大的技术含量,就是没有技术含量。”
03
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电动车?
“通过缩水配置来降低成本,这与提升技术能力来降低成本,是两条截然相反的技术思维。”刘明认为,这种陷入“低价+低端”的内卷,无助于行业的进步,“大家发现只需要缩水配置就能够卖出去,谁还愿意去提升自己的技术能力?”
李勇说,假如能够维持车辆连续行驶一个小时的电机需要30kW功率,但如果出现一款电机功率20kW的竞品车,那么车企领导会给研发压力,要求把成本进一步降低,来和对手竞争。
“大家贴着达标线,最后看谁更没底线,这就很痛苦。”李勇摇头苦笑。
很多从事电动汽车研发的工程技术人员都认为,当前电动汽车最大的挑战,是如何攻克以电池为代表的核心部件的技术瓶颈,通过技术升级来降低成本,以实现电动汽车成本和售价能够与燃油车持平甚至更低。
“市场有些畸形,部分企业又有些短视,如果过度注重短期内销量的提升,忽视了对研发的投入,这对全行业可谓灾难。”刘明觉得,有少数企业明显被这股浪潮带偏了,“这势必会透支消费者对电动汽车好感度和信心,他们会觉得,咱们国内的汽车厂商,发力电动汽车这么多年,就只能捣鼓出这些个没有安全气囊的玩意儿!”
“最近经常会有人说,这么便宜的车还有什么好要求的,反正也不会跑高速,哪怕没有安全气囊,低速行驶撞一下也无所谓。这是很悲哀的!”王鹤认为,“在路上,由于路权平等,没有人会区分你是低速车还是高速车,如果因车辆安全出现了交通事故,实际上是整个社会在买单。”
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电动车呢?
“一定要安全”,陈全世说,“车辆无论卖得多便宜,一定要达到国家的碰撞标准,气囊是一定要有的,如果任由不安全的车上路,不仅害了自己,也害了别人。”
李勇觉得,电动车上路需要一定的门槛,以推动产业升级进步。“如果任由主机厂以这种态度造车,虽然我们国家的路上都是微型电动车,但实际上造出来的,也只是能上牌的另一种老头乐。”
“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能在技术上带来突破或者启发的电动车。”李勇强调,他不一定是高价格的,但一定是高技术含量的,“成本的降低依赖的技术突破,而不是底线的丧失。”
让这股“妖风”停一停,这已经是很多业内人士最殷切的期望。
(应受访者要求,李勇、陈海、孙欣、杨辉、楚华、王鹤、刘明均为化名。)
更多行业热门资讯及干货,敬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