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正确的事,比正确的做事更重要。
近期,一篇长篇报道,惹来无数争议。这家汽车产业央媒直言,车企转型出行公司可能是战略误判。
文章认为,是Uber和滴滴的高估值,惹得车企分外眼红,才杀入出行市场。而后举例,无论是本土企业还是豪华合资品牌,在国内围绕分时租赁、网约车难破盈利难题,最终折戟。文章指出,车企靠出行服务卖不出去多少车,而获得的数据对于车型创新意义不大。
坦白讲,文章例证十分丰富,视角很多元,颇有说服力。在笔者看来,全文客观讲述了车企转型出行服务商遇到的挑战,但给出的判断还是有些武断,显得因噎废食。
01
转型容不得商量
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在产业的变革期,做出重要的抉择很难。但在中国,事实上是有窍门的,就去看产业发展规划。这就如同上学时题目不会做,先看参考答案,想办法一步步倒退结论。
比如,国务院出台了《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只要有心,就能提前洞悉十五年后,中国交通出行的清明上河图:届时将出现“全国出行交通圈”(都市区1小时通勤、城市群2小时通达、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覆盖)。
该战略与此前的“新基建”战略一脉相承,可以期待的是未来的智能型道路越来越长,能够让汽车及时定位、通讯,不但有助于高阶自动驾驶的落地,更让移动中的出行场景更加值得期待。
如同现在再看“小灵通漫游未来”,会感觉到现实来得如此之快。
年4月,国家十一部委下发了《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提出,到年,中国标准智能汽车的技术创新、产业动态、基础设施、法规标准、产品监管和网络安全体系基本形成。智能交通系统和智慧城市相关基础设施取得积极进展,LTE-V2X无线通信网络实现区域覆盖,5G-V2X新一代车用无线通信网络在部分城市、高速公路逐步开展应用。
届时,“土壤”的变化必然影响“结果”。新的技术支持下,大概率会再现传统手机到智能手机的竞争路线。在极致产品,如苹果;在极致场景,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