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夏令时分,魔都就进入烧烤模式,此时此刻也许只有糟货的风味才能让大家胃口大开了。
餐饮界老法师说,百样吃食皆可入糟。白斩鸡、鸡脚爪、猪舌、猪肚、猪耳朵、猪头肉、带鱼、小黄鱼等等,煮熟或煎熟了,冷却后在糟卤里一浸,两三小时后奇迹就出现了,不仅食物的油腻尽消,糟卤还赋予食物特殊的鲜美与芳香。除了荤菜,素菜也是可以入糟的。早在明代那会,上海不是有一个露香园吗?大宅院里的名门闺秀以顾绣名扬天下,今天已成传世非遗。王安忆的长篇小说《天香》就是以这个园子里的绣娘为人物原型的,但是她没有写到露香园里的其他物产,比如露香园水蜜桃,后来被人移种至老城厢的黄泥墙,再后来有人折枝引种到龙华和南汇,又过了若干年居然渡海去了东瀛。还有一款糟蔬,我只在方志上看到有记载,短短一行字,具体用什么蔬果加工,语焉不详。近年来我一有机会就请教餐饮界老前辈,欲探糟蔬的究竟,可惜对方一脸茫然。其实不难想见,比如江南夏季易得的茭白、毛豆、黄豆芽、塘藕、豇豆、油豆腐、素鸡、素肠等等,沸水锅里一汆捞起,冷却后在糟卤里一浸,味道立马升华。
糟蔬宜当天做当天吃,隔夜后味道益咸,也不利于健康。当然,所有的糟货都应该在冰箱里修炼一番,低温使食材紧致绵密,风味更佳。
我很希望有志企业能挖掘、复制露香园糟蔬。要知道过去有一习俗,至少在上海、苏州等地的大户人家,入夏后就不沾荤腥了,净素度夏,有利养生。
本帮菜多用猪内脏,为了消除可能出现的不愉快味道,厨师就用糟卤来增香提鲜,创制了一些经典的糟菜,最最有名的就是糟钵斗。
糟钵斗相传始创于清代嘉庆年间,由浦东名厨徐三首创。清代《淞南乐府》有记载:“淞南好,风味旧曾谙,羊胛开尊朝戴九,豚蹄登席夜徐三,食品最江南。”后面还有注释:“羊肆向惟白煮,戴九(人名)创为小炒,近更以糟者为佳。徐三善煮梅霜猪脚,迩年肆中以钵贮糟,入以猪耳脑、舌及肝、肺、肠、胃等,曰‘糟钵头’,邑人咸称美味。”到清代光绪年间,老饭店、德兴馆、同泰祥等本帮饭店烹制的糟钵斗已名满天下。
想象徐三此人,应该是肥头大耳的本地人,最喜吃肉,而且一吃便是一大碗。这是感情问题,否则不会想到用猪内脏做菜,而且做得如此出色。早在乾隆年间,徐三就开始取猪脚爆盐加糟制成所谓的“梅霜猪脚”,后来与时俱进,不断添加材料,并盛入钵斗中,终于成就了糟钵斗这一本帮名肴。
今天在消费升级的态势下,一些百年老店或烹坛新秀都会做糟钵斗,只不过为适应现代人的饮食习惯,大厨在制作上更加精细,将香糟压榨成汁,加上好的黄酒和水调和成糟卤待用。内脏是分批投入锅内炖的,至内脏酥软后,加笋片、熟火腿、油豆腐等,再小火炖10分钟,兜头浇上一勺香糟卤,见滚即装大海碗上桌。看过《舌尖上的中国》的朋友一定知道,吃遍全国各地的摄制组慕名而来老饭店,将糟钵斗的风采真实再现。
还有非老吃客不知其妙的糟煎、氽糟等。糟煎是取乌青一尾,用稀释后的酒糟将鱼身正反涂满,腌一天一夜后沥干,下油锅煎两面黄,再加入小豌豆、玉兰片、香菇片、酱油、白糖等,最后加入糖油丁、淋上熟猪油即可装盆。氽糟的做法与前者略为相似,青鱼(一般用鱼尾)用糟腌后,另外在锅内加高汤适量,放入鱼尾、笋片、黑木耳和白菜叶,用旺火烧沸后转小火滚五分钟即可装碗。这两款风味卓著的佳肴,在三十年前上海老饭店还有供应,我吃过两三回,终身难忘。
苏州厨师用糟也是颇有心得的,他们并不将糟钵斗看作是一道菜,而是一种烹饪方法,这就打开了思路,他们将鸡、鸭、鹅煮熟斩件后再加上时件做成糟家禽,将青鱼的尾巴、鳜鱼的肚当,加上白米虾、河蚌肉等做成糟河鲜,还有糟园蔬,菌菇、块茎、豆荚以及豆制品等同烩一锅,加糟卤后装大碗,清雅隽永,令人不能停匙。
选自沈嘉禄《申城夏令有“糟香”》
主播丨王博编辑丨吴友康、王致敏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