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张译凭借电视剧《鸡毛飞上天》斩获白玉兰奖和金鹰奖两项大奖。
剧中主人公陈江河的传奇一生和他在商业道路上的奋斗故事吸引了众多观众。从收购鸡毛起步,陈江河最终创建了自己的商业王国。
今天我们要讲述的主人公是这部剧的原型之一:楼仲平。他只凭着每根吸管0.元的微薄利润,将吸管生意做到全球第一,这一壮举持续了20年,他垄断了全球吸管市场四分之一的份额和三分之二的专利。
楼仲平是如何做到这一切的呢?我们一起来揭开他的创业故事。
穷困的楼仲平为了生计踏上了创业之路。在尝试了二十多种行当都无功而返后,他选择了吸管生意。
古人云:“义乌自古是穷地,人多地少缺良米。”为了填饱肚子,年仅十四岁的楼仲平跟随父亲开始了挑担收购鸡毛、换取糖的生意。他们将鸡毛等废品卖给供销社,从中获得微薄的利润。有时候好的鸡毛可以制作成鸡毛掸子等小商品,不好的则用作肥料。
楼仲平一天要走数百里路,鞋子和袜子常常破烂不堪。在春节期间,当别人团聚欢乐之时,他却忙得不可开交,挑着担子在风雪中挨家挨户收购鸡毛。
那些发酵了的鸡毛十分臭,接触后手和身上都会弄脏。因为这份脏活、累活,许多人都瞧不起他们,年轻人也常常欺负他们。两年后,楼仲平实在受不了这种生活,决定不再做这行。
楼仲平后来评价说,对于《鸡毛飞上天》这部剧,他有些“不太满意”,因为它把历史描绘得过于美好,实际情况下,挑担收鸡毛甚至不如捡垃圾。
挑货郎的工作中,楼仲平始终在思考着自己的成长和追求美好的愿望,因此他勇于尝试各种可能性。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他在全国范围内尝试了各种生意,包括瓜子、香烟、牙刷、服装、雨披等,不断地转换行业,就像是一只不停奔跑的老鼠。
然而,现实却给了他沉重的一击,这些生意几乎都没有成功,他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他总结道:“年轻人总是过于理想化,失败的代价是非常惨重的。”
尽管如此,楼仲平并没有因此而气馁,他认为人生中必然会经历失败与挫折,没有人可以一帆风顺地达到人生的巅峰。“每个人都会经历这个过程,没有人能够直接跃升到人生的巅峰。”
在某种意义上,这些经历也为楼仲平日后的崛起奠定了基础。直到改革开放的机遇降临,随着义乌小商品城的兴起,年,楼仲平回到了老家,在一个小摊位上开始批发一次性用品,如塑料杯、筷子、吸管等。由于当时这一品类的竞争者很少,半年后,他就成功将这个小生意做到了义乌市场的领先地位。
年,楼仲平听闻附近有家企业打算以半价出售一条半自动吸管生产线。他决定将全部积蓄以及借来的一些钱共计5万元购买这条生产线,计划开办吸管厂。
楼仲平的决定有两方面的考虑:一是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摆摊卖日用品的行列,批发生意逐渐下滑;二是由于他之前接触过吸管生意,敏锐地嗅到了商机。
虽然一根吸管的利润只有0.元,要赚到8块钱就得生产一万根,而且许多亲戚都对他泼冷水。然而,楼仲平看到这低利润率意味着国内许多大厂不愿涉足,而那些需要吸管的商家要么从国外采购,要么只能从小作坊购买,这就是他的机会。
开办吸管厂后,他开始在全国各地开展业务。他的出现使许多饮料厂和食品厂眼前一亮:低廉的吸管价格、优质的吸管质量,以及节省的运输时间,让企业愿意与他合作。
仅仅一年的时间,他就收回了投资。
然而,许多人开始模仿他建厂,但却为了节省成本而降低质量,以低价打价格战。
楼仲平不随波逐流,产品质量始终如一,专注于开拓市场。互联网的出现引起了他的兴趣。年,他花费1万元购买了一台昂贵的电脑,开始在网上寻找客户,通过网络开始了海外生意。
年,他成功申请了“双童”商标,成为义乌第17个注册商标持有者。
这一举动改变了他的客户结构,凭借品牌和互联网,他成为国内吸管厂中率先开拓外贸生意的人。
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许多吸管厂遭受重创,但楼仲平因为早早布局海外市场,受到的影响最小。他甚至趁机收购了十几家濒临倒闭的吸管厂。
金融危机过后,吸管订单更加蜂拥而至,楼仲平正式开启了“吸管大王”的征程。
楼仲平发现工厂规模扩大后,并不感到太高兴。他注意到,国外大订单的主导权在对方手中,这导致了价格不断被压低,吸管的利润变得越来越薄。他认为这种情况下,对方可以随时掌握他们的生存命脉,而一旦失去订单,工厂将无法生存,即使拿到订单也难以获得可观的利润。他开始怀疑是否值得通过这种方式扩大工厂规模。
于是,年,他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毅然放弃了许多国际大客户的订单,转而专注于国内的小客户,如咖啡馆、酒吧、连锁餐饮和高级酒店等。他提出了一项经营战略,即小客户原则,强调不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