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济宁过去叫济宁州。济宁州最出名的就是玉堂的咸菜、李三九的香烟。说起李三九的香烟,有这样一个传说。
李三九是济宁人,他年轻的时候,家里很穷。为了养家糊口,他就挎个糖果篮子,沿街叫卖,挣两个钱。后来,手底下有了点钱,他就上人家大户批发烟丝,自己包成小包,在家门口摆了一个小摊,专卖小包烟丝。
这烟丝咋制法呢?听人说,等烟叶披下来后,晾到半干,打成垛子,用麻匝上,把各种香料兑好,掺上水,喷到烟垛子止,再用刨子一层层地刮。烟丝有青有黄,青烟丝最好。等烟丝晒干,包成包卖。
后来,李三九觉得贩卖人家的利润太低,自己就开了个烟店,他再批发给人家。自己不大懂行,料兑不匀,烟不好吸,买卖很不景气。
这天,烟店里来了一个白胡子老道,穿的破拉素的,头上戴一顶旧毡帽,帽子上的烟油有半指厚,手里托着一个长烟袋。伙计脸上带笑,问:“老师父,您化啥?”老道说:“不化啥。”
伙计一连问了七八声,老道还是说不化啥。伙计有点烦了,说:“你到底有啥事?”老道不紧不慢地说:“去把您掌柜的叫出来,我有话说。”
伙计把这事说给李三九,他慌忙出来,向老道问好,满脸带笑说:“老师父,有啥话,咱到里头说去。”老道摆手说不用。
李三九说:“师父,你到底有啥事?我能办了就办,办不了咱再想办法。”老道说:“金银我全不要。我这穷道人,十天半月没携着袋烟吸了,我想要袋烟吸吸。”李三九说:“咱开着烟店,要袋烟,这还不是小事,叫伙让们给你拿就行呗!”老道摇摇头说:“不行!家有千口,主事一人,你是当家的。”李三九说:“好,我给你拿烟。”李三九端来满满一烟筐子,说:“你装两袋先过过瘾,剩下的你拿着,什么时候没烟吸,只管来拿。”
老道也不吱声,不紧不慢一撮一撮往烟窝里裝烟,一小筐装干净了,烟窝里还没见烟。李三九可傻眼了,又端来一筐,紧装慢装还不见烟。等店里的烟丝装完了,烟窝里还不见烟。李三九暗想:这老道看来不是凡人了,他也豁出去了,叫伙计们刮烟垛子。烟剁子刮完了,才装了半烟窝。李三九头上出大汗了,老道说:“难为掌柜的了,就凑和着吸半袋吧!”
老道告辞了李三九,点着烟,在济宁州走街串巷,喷一口,烟雾满城,香气扑脸。有人说起了大雾,有人说不是,见一老道衔着长烟袋,边吸边喷烟,嘴里还直个说:李三九的玉兰烟好香啊!他走哪里说哪里,大人小孩都知道了李三九的玉兰香烟。
自从老道走后,李三九的烟店可就发起来了,烟怎么卖也不见少,烟垛子刮一天又一天还是那样高。那烟吸一口能香三天,各地商户都争着批发李三九的烟丝。这事越传越远,从南京到北京都知道了济宁州李三九的玉兰香烟,连大清皇帝都吸李三九的玉兰香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