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速电动车在中文互联网上还有个更广泛的俗名——“老头乐”。咱们开汽车的压一下实线就是3分二百块,人家老头乐可以在实线上压来压去,逆行闯灯随心所欲。他不乐谁乐?
老头乐们是中国道路上最招人痛恨的群体。他们慢吞吞的,不守规矩,又碍眼,又碍事。行驶轨迹飘忽不定,常常有险情发生。不上牌照,自然不受交规约束;没有保险,要钱没有要命一条。
由于这种讨人嫌的特性,这么多年网友的主要意见分为两种。温和的那波是呼吁法规层面让老头乐消失,应该没收他们小破车,再把造这种小破车的厂子关了;第二种更加恶*一些,祈求超载的后八轮发生侧翻,把老头乐带老头压成片儿,说这是“为民除害”。
简单来说,一种是禁了他,另一种是弄死他。
平时骂着嗷嗷过瘾,可这么一提炼中心思想,明显不对劲。一个老人开一个小车车,我们是不能盼他死的。你拥有驾照,你使用智能手机,你刷微博和小红书,你开着带劲的大汽车,你受过高等教育。在路上遇到开着老头乐的不懂交规的老年人,你就咒他死啊?我们当然可以对其不珍惜自己生命不守交规和的行为表示不满。但我们有没有可能提供一些“弄死他”以外的建设性意见呢。
被忽视的需求
如果留意细节,你会发现很多老头乐后窗上贴着“接孩子用”的字样。
我以前看到这个也是很恼火的。我想,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是国家的未来,你就用这玩意接他们啊?
咋不买个GL8?
所以说人在年轻气盛的时候的很多念头真的很离谱,你们笑我的同时不妨回想一下你们年轻的时候持有过哪些当时觉得特正确,后来一想起来就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的观点。
如果没有粮食吃快要饿死,为什么不去吃肉粥呢?如果出门不想风吹日晒雨淋,怎么不买个GL8呢?
我们不能要求每个人都买GL8的。先不说价格的事,就算买得起,GL8这样五米多长的豪华大车也不是在什么地方都好开。人们想要一台微型汽车,但在五菱把这股风气带起来之前,好像市面上也确实没有什么可供选择的微型汽车。最终的结果就是一部分人选择在灰色地带使用老头乐,一部分人买了大汽车,还有一部分人就网约车+公交地铁+共享单车。
是,两座Smart也挺小的,但那车卖15万。用一台雅阁的价格买一个这么小的干式双离合甚至是更早的AMT小车,我不会说不值(毕竟挺有意思挺个性的小玩具),但它显然也不是给寻常人家准备的。
日本有丰富多彩的K-car,微型小皮卡,小MPV,小越野车,小跑车,羡煞旁人。中国为什么不能有?
别说日本大城市人口稠密、街道狭窄……中国许多地方的拥堵狭窄程度明明有过之而无不及。中国的城市和道路规划、普遍的集中式甚至高层集中式住宅,都不那么适合尺寸庞大的车型。
老百姓想要一台微型汽车的需求一直被忽视了。咱们一提到“买一台小点的汽车”“买个好停车的”,其实主要反应还是Polo、飞度这种尺寸的小型轿车。但它们相较于五菱微型车来说已经算庞然大物。但即便他们已经“很大”了,对于爱车之人仍然不爽:开飞度或者Polo总会被问“怎么不添点钱买个大点的?”。人们不承认真的会有人喜欢飞度。人们默认这是一种仅供刚刚毕业或者预算不足时的临时选择,一旦手头宽裕了或者即将组建家庭,就无可置疑地应该换个“气派”的。现在新出的车也佐证了这一点,都是大,更大,最大,豪华,更豪华,最豪华。
五菱微型车证明原来在我们(中国市场)习以为常的汽车尺寸之外,还隐藏着一个被大部分人忽视的汽车级别,那就是长度在3米以内,宽1.5米的,远小于飞度和Polo的,更小的微型汽车(各个方面都与日本的K-car有相似之处)。微型汽车不是没人想要,相反想要的人多得很。只是五菱之前大家都没把微型汽车当一个认真的事去严肃地审视。
正规*入场
我以为五菱宏光MINIEV是前年(年)出的。一查发现去年刚出,不到两年竟然卖了80万辆。多少年后回头看,这车在中国汽车历史上必然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它开创了一个时代。
坦率(且不好意思)地讲,它刚推出的时候我同样是嗤之以鼻。这可能是我的劣根性。我对任何新出现的没见过的东西都优先想要挑毛病。但后来我有机会开了它好一段时间,带着批判的态度开的。开着开着渐渐发现这是一个特别牛逼的东西,它和我最初充满优越感的想象完全不同。
这类微型车刚推出的时候,起售价3万元。当时网友们得知这个消息非常兴奋,奔走相告,说这么可爱的小汽车3万元,太有意思了!我看到人们这种没见识的样,劣根性再次发作。我感到很不满,因为如果你去淘宝上搜索“老年代步车”,你会发现出来的结果都是几千元(别试了,现在老代已经被平台禁了)。人家仅需几千元就可以肆意妄为!你3万元起步,更贵不说,还要买保险,还得守交规,为啥买你啊?
后来我发现自己犯了几个错误。
第一个,你搜索“老年代步车”,确实结果都是几千元不假,但你如果点进去就会发现这几千元是订金或者是配件价格。真选下来整车也得三万块钱,而且不乏铅酸动力电池那种绝不可能在乘用车领域出现的上古淘汰技术。大厂因为规模化等众多复杂原因,相同的售价能用上比作坊优秀得多的技术和材料。
第二个,不买保险,不上牌照,是优势吗?对于一开始就不打算遵守规则的人来说也许是的。问题是还有大量想守规矩的人啊。能买保险能上牌照,对想守法的人才是优势:既受监管,又受保护。需要受驾驶员培训(驾照),拥有正儿八经的路权。蹭了劳斯莱斯保险公司出钱赔。这才是好东西啊难道不是吗?咱不能看见老头乐就骂人家不上牌不买保险,看见微型汽车又说开老头乐可以当法外狂徒您咋不买老头乐。
第三,正规的乘用车大厂造的微型汽车,和小作坊造的老头乐看上去大小差不多,但内核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大厂的微型汽车方方面面都是汽车标准,从做工到用料到踏板标定到转向手感到安全性可靠性……老头乐是能开就行。
而且销量也证明人们有空前的热情去购买这种尺寸超级小,但需要买保险,需要上牌,需要守规矩的真汽车。
纯电动车的正确打开方式
我在情感上高看这种微型汽车一眼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它不吹牛逼,不放卫星,不向用户夸海口,不向不同的动力技术路线挑衅。这也很难得,让人有好感。
新能源的风吹的这些年大家看过不少:没事就挑战“超长续航”,走个,进个藏,去个珠峰大本营。声称汽油车能干的电动车都能干,咬着牙就硬要说就行,就行。也许在顺利的情况下确实行,也许在天不冷的时候曾经行过,但达成这些都是需要苛刻条件的。它某一次行,是幸运的行,是万事俱备的行,不是稳定的行。一旦情况有变,很可能就不行。
微型小电动从来不讲这样的叙事。它的续航在其他大电动面前好像不够看。但它从来不主动说要挑战从哪跑到哪,跑个几千公里来证明自己多牛逼。它自称“代步车”,老老实实地说自己仅供城市代步,回家充电。
所以大电动用公里的表显续航看着不错,但要跑公里那都是强人所难,力不从心;而小电动用公里表显续航去跑的都是市区5公里、10公里最多几十公里的通勤(超过这个距离也就别买它了),再怎么开暖风,也是从容不迫气定神闲。
微型小电动也从来不谈“取代汽油车”。它始终承认大汽车好,它只是说自己在市区开着停着都更灵活。它只是说那些已经有了大汽车的家庭如果再添个小的会更舒服。比起那些没事就喊着“禁售燃油车”的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给人很有礼貌的感觉(笑)。
而且如果说能耗低就是环保,如果说碳排放少就是环保,那这种微型小电动才是真环保啊。那些两吨三吨甚至更重电动车,百公里消耗三十度电甚至更高,讲环保故事是很奇怪的。我不是说它不好,我只是说你开一个两三吨重的电动车出门,你自己闷声享受就得了呗,就别振臂高呼“为了环保”了。小电动的能耗只有大电动的三分之一,从生产制造到使用,每个环节的碳排放都低多了。如果要说环保,那小电动是无可争议的真环保。
柳州模式
即使早有耳闻,第一次去柳州的时候我还是震惊了,就像误入桃花源。我本来在开车溜达,看到街头奇景,慌忙把车停下跑出去看。在40摄氏度的气温里,我在烈日下流连忘返,啧啧称奇。
当人们还在猜,猜电动车生活应该是什么样子,猜“电池技术”什么时候“突破”,是不是要全面更新住宅写字楼商业综合体,要不要铺设无线充电公路……柳州已经淡定地交了卷。这显然是非常成熟的、体面的、可行,而且有趣的电动汽车发展模式。真的神。
咱们平时见到的路边车位都是竖着停,人家柳州的路边的专属微型车停车位都是横着停。还都不露头,完美泊入;
人行道上也有专属的车位,完全不挡路,人行道的宽度被很好地利用起来,强迫症大满足;
人行道还有充电桩;
在这个城市的街头看着它们,会感觉这是一种非常和谐、自然的景象。这些车不是强行逼人家选的,是人家主动花钱投票。原来不用大搞基建、疯狂烧钱,不用禁售燃油车,不用限牌限号……只需要做一点微调——比如在人行道上画几个小方块当车位,又或者在人行道的入口处弄几个限宽桩——微型电动车就像自古以来一样完美融入这个城市,生机勃勃地运行着。
如果让我选一种我最期待的电动车的未来,我选这种。我选这种小电动和大汽车并存,互为补充,和气致祥的美好景象。
“汽车鄙视链”失效
这种代步车流行以来我还发现了一个在中国市场不曾出现的惊人的现象:
车辆售价第一次与“面子”剥离开!
我们都知道在当代文化中,一直以来都是越贵的车越“有面子”。车的面子属性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在很多地方和很多人的心目中很可能是最重要的一项。
在短视频平台上只有劳斯莱斯库里南才能抬起头来。拥有五六十万的奔驰E级、宝马5系和奥迪A6只能算普通人。谁如果敢晒一晒自己那十几万的车,表现出一点珍视之情,搞不好要被群嘲:“这破车也好意思秀?”他们好像不断在强调,任何买不起劳斯莱斯或者法拉利的人,都不配拥有个性;任何售价低于百万的车,都不配被爱、被欣赏。咱也不知道说这种话的人都是干嘛的,点进他们的主页一看一般都是清一色的手游或者动漫片段。
但无论如何,网民对车价的歧视和对车主的品头论足根深蒂固地存在着,也在影响着人们的消费决策。
然而这些判断方法在微型车上居然神奇地失效了。没人能判断一台五菱微型车车主的底细。
微型车给人的感觉就是纯玩。你说它实用吧,面包车更实用,更能装,还能跑长途。你说它不实用吧,超短途买个菜,看个电影,赶个集,它又远比家里的大块头汽车擅长。它是如此偏科,以至于买它的人一定对它没有那种既要又要还要的期望。所以买微型车大概率是一种物质生活达到一定水平高度之后才会做出的选择。换句话说,生活的其他部分已经被满足得很好了,才会买这种微型车。
加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玩出了自己的花样,这类只有几万块钱的小车居然完全没有谋生感和廉价感,开它反而有浓浓的时尚感和会玩的感觉。确实,时尚也许与钱有关,但从来都不是只和钱有关。否则最时尚的应该是煤老板。时尚、时髦更多的是而是个性的表达和对生活的热情。
中国K-Car时代要来了
微型车已经势不可挡地在中国市场大放异彩。我和厂家的人聊天的时候他们表示,他们也没想到微型车能受欢迎到这个程度。我现在最大的期盼,就是中国市场的微型车可以持续进化,像日本那样出现小越野、小跑车、小皮卡,等等,那就太让人期待了。
而且一定要出高级的、贵的。“微型车必须廉价”也是非常错误的一个想法,你不能因为它个头小就禁止它出高端车型。三五万块钱它的上限就在那里,它虽然达到了乘用车标准,但它肯定不会有大天窗,大动力,真皮内饰、高级音响,包括座椅加热座椅通风……只有它卖得贵了,它才能有更精品的东西出现。
而且汽车的价值从来都不是一个纯理性的指标。为什么法拉利就能卖万,是因为它大吗?凯美瑞比它空间大,比它舒服,比它省油,为什么还不如法拉利的一个灯贵?汽车不同指标对应着不同的价格,这个价格你我说了都不算,市场说了算。凯美瑞当然也可以卖万,但它如果卖万,它的销量就会变成0。它如果卖不掉,它就会降价,同样如果它一车难求,它就会涨价。我看微型车出个高端版本有人就骂割韭菜,人家出个贵的,是给那些想买精致版车型的人一个选择,入门版接着卖,也没耽误想买的人去购买,何来割韭菜一说?
有人说K-car是有很强地域属性的产物,只能在日本出现。中国人只喜欢大车,因为车越大越有面子……理解还是浅了。开MINIcooper、A45AMG、这样的小车同样也“有面子”。“大有面子”其实是“大的通常更贵,可以一定程度上证明车主的财力”,而不是“大”本身。如果开大车有面子,那开依维柯、全顺甚至自卸车岂不是更有面子?中国消费者喜欢大车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当只能拥有一台车的时候,这台车越大意味着它的兼容性越强。即使这种兼容性需要牺牲许多便利性并支付高昂的使用成本”。
但是当人们富起来,人们拥有过很贵的车或者拥有过很多台车以后,就会从炫耀心态、暴发户心态慢慢变得更务实,就会从“为别人的目光掏钱”慢慢转向“为自己的体验掏钱”。现在微型车开了一个特别好的头,很多人第一次发现,原来一个家庭可以买两台车,原来有一个微型代步车真的可以打开新世界的大门。事实证明了中国市场需要这种尺寸的汽车,而本土化的一线品牌一定更懂本土化的需求。在这样的变革下,老头乐们也许真的就走到了生命的尽头,要与这个市场说再见了。
来源:王铁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