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周末,就不用大片文字影响大家休息了。
介绍一下:新能源(无人驾驶)产业链都成员,以及他们现有什么成就。
如果阁下有兴趣研究一下这些投资方向,善莫大焉。
注意,以下这些信息,并不是笔者在推荐具体个股投资。只是方向建议,具体策略还要您各位自己定。
中国传统车企
吉利汽车:与戴姆勒、百度、富士康、FF皆有电动汽车方面合作。
长安汽车:年11月,与华为、宁德时代联合打造汽车品牌。
上汽集团:年11月,与阿里巴巴合作打造新品牌“智己汽车”。
东风汽车:年12月,电动车品牌“岚图”SUV车型上市。
北汽蓝谷:北汽新能源发布ARCFOX极狐,于年10月上市。
国际传统车企:
大众:年筹建Car.Softwarea,研发软件定义汽车。
大众旗下奥迪:
年,向中国市场推出电动车型e-tron,售价区间为70-83万。
奔驰:与英伟达合作自动驶,自研大部分软件,推出电动车型EQS,将于年上市,航超公里;与吉利合资推出电动版smart。
宝马:年在中国生产纯电车型X3,售价约50万元;与长城合资推出电动版MINI;年将推出纯电车型NEXT,续航公里。
此外,“通用汽车”也计划与年前推出30款纯电动车。预计在年达到在北美和中国每年总共销售万辆纯电汽车的目标。
国内新兴车企:
蔚来:年量产激光雷达和半固态电池新车型。
小鹏:计于年推出智能驾驶系统Xpilot3.0。
理想:现阶段仅有款理想ONE车型,纯电汽车需等到年或以后。
小米:年4月官宣造车。
滴滴:年4月官宣造车。(暂无图)
国外自动驾驶领域:
Cruise:通用旗下,年成立,已融资金额73亿美元。年即推出BoltEV,由雪佛兰BoltEV轿车搭载Cruise自动驾驶方案,并进行了路测。
ArgoAl:年成立,已融资金额36亿美元(福特10亿,大众26亿)。
Nuro:年成立,提供无人驶送货服,已融资金额15亿美元。
国内自动驾驶领域:
图森未来(卡车):已拥有70辆自动驾驶卡车(50辆在美国,20辆在中国)。
智加科技(卡车):年2月20日,2亿美元融资,用于量产自动驾驶重型卡车。
小马智行(卡车):年进入智能卡车领域,进展不明。
嬴彻科技:年拿下2.2亿美元融资,计划年量产智能卡车。
代工:
百度:年1月官宣以“整车制造商”身份加入造车行业。
富士康:年10月推出电动车MIH软硬件平台,布局新能源车代工领域。
Navistar(纳威司达公司):美国拥有年历史的汽车制造商。
投资他们需“押大小”
原则上,大品牌(尤其是百年老店)的产品质量应该更稳定一些。但是他们在无人驾驶方面可能反应会迟钝。
有时候决定一款无人驾驶车生死的,仅仅就是某个“算法”。而这个“算法”经常是三五个人,甚至一两个人的“灵光乍现”。发现他们,并收购他们需要及其灵敏的“嗅觉”。
大企业虽然财大气粗,但是层层汇报将会错失良机。
小公司虽然名不见经传,但是在灵活度和敏感力方面,远优于大企业。并且,在资本市场的助推之下,小公司的财力未必输给百年老店。
这就出现了一个“两难选择”,除非你很有钱,否则买他们股票时,只能从“大和小”里面选一个。
大企业更像“制造业”,投资回报可能更安稳,但是很难出爆款,而且往往比较贵。
小公司肯定便宜,但是不知哪天玩不下去,就摘牌了。当然也有可能因为某个“经典算法”异*突起,也未可知。
这就像投A股还是科创板一样,你懂的。
结语
其实上面列举的这些企业,在“自动驾驶”领域最完美的状态恰恰不是“各自为战”,而是:各显其能,合作过海。
举个例子:
谷歌的操作系统很棒,但是他们要自己造车;
特斯拉的电动车独步天下,但是他们自己写操作系统代码。
看出问题了吗:好厨子还要自己打造炒勺和菜刀。
理想中的方式应该是:谷歌的系统;特斯拉的车;facebook的海量数据;亚马逊的云服务;他们充分合作才有可能真正完成汽车行业的第二波浪潮。
换成中国公司,这个模式应该是:
华为的操作系统;阿里或华为的云服务;小米的车;宁德时代的电池技术;腾讯的社交属性;再有一个像阿里那样体量的数据公司加入,就完美了。
总之,这次肯定是“地面出行的终极范式革命”,再下一步可能就是玩“空中飞车”了。
猴年马月的事,咱先不想。眼前这波“地面出行的终极范式革命”,你准备错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