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山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GBN特写吉利并购沃尔沃十年,那些被改变
TUhjnbcbe - 2023/8/6 21:05:00

平凡人物的默默努力,成就了吉利汽车、沃尔沃汽车、领克汽车今天的荣耀

作者

于宛尼

编辑

Jane

出品

帮宁工作室(gbngzs) 

十年已至。

从年3月28日吉利汽车并购沃尔沃汽车尘埃落定那个撼人心扉的日子起,吉利汽车不再是吉利汽车,沃尔沃汽车也不再是沃尔沃汽车,中国汽车制造商就此翻开新的篇章。

年3月28日,吉利汽车并购沃尔沃汽车十年的信息刷爆了朋友圈,有的追溯鲜为人知的并购情节,有的剖析这场如蛇吞象般的商业案例,有的感慨这十年成长背后付出的光与热。

十年,一场豪*般的并购案彻底改写了吉利汽车和沃尔沃汽车的命运。十年,这场世纪并购同样改变了置身其间的一些默默付出者的轨迹。

于宛尼便是其中之一。

十年前,她是工人日报社跑“大交通”口的一名记者,机缘巧合地为吉利汽车与沃尔沃工会牵线搭桥,为并购谈判贡献力量。之后,她改变了职业轨迹,从一名财经记者转型成为一名汽车公关人。

年,她加盟吉利汽车和沃尔沃汽车合资成立的领克汽车(LynkCo),期间近距离地感受杭州与哥德堡的互动,亲历两者联姻后打造的高端品牌——领克汽车从0到1,到年销量逾12万辆的一个个难忘瞬间。

在吉利汽车并购沃尔沃汽车十周年之际,我们邀请于宛尼还原她所见证的并购过程,以及她所经历的为领克汽车奋斗的日子。

惟有真正经历过,方知其中甘苦。于宛尼在文中这样写道:谨以此文,纪念我们曾经在这部商业大戏中的倾情出演,但也正是这些平凡人物的默默努力,才成就了吉利汽车、沃尔沃汽车、领克汽车今天的荣耀。

以此,献给所有那些被这场世纪并购而改变命运轨迹的人们。

01.

“ILoveYou”

年3月28日,吉利控股集团耗资18亿美元,收购沃尔沃轿车公司%股权。其后,坚持放虎归山战略,解除沃尔沃身上的枷锁,实现复兴。沃尔沃汽车亦因此成为真正的全球企业。十年来,其销量翻了一番,中国销量是原来的5倍。

然而,十年前,当吉利汽车与福特汽车签约时,还有很多媒体唱衰,他们反复强调并购的风险,怀疑吉利汽车究竟有多大能力运营沃尔沃汽车,让这个世界品牌扭亏为盈。他们认为,李书福接下的是一个“烫手山芋”。

每一次出发,往往都伴随着风险与质疑。十年前,当迈出收购沃尔沃汽车这一步,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也有过彷徨。

“我们可能面临生死存亡的选择,当前情况,进也不是,退也不是。如果退出,社会一定认为我们是炒作,是噱头,将对吉利品牌造成极大伤害;如果不退出,我李书福也许就会倾家荡产,身家性命都放进去了。”

这是年3月25日,李书福在吉利汽车董事会上的讲话。开完会,他就要动身前往瑞典签约。

但彷徨只是一瞬间。毕竟为了收购,李书福已经准备了整整8年。想想签约前的阻挠,哪一次不比当下大?

3天后,签约完成,李书福从瑞典回到北京,立即带着智囊团主要成员赶到东方君悦酒店,参加吉利汽车并购沃尔沃汽车新闻发布会。上千名记者争抢话筒提问,其中,沃尔沃工会对收购的态度成为焦点。

“我一直认为,工会从来都不是阻碍的力量。之前,沃尔沃工会不了解吉利汽车,经过沟通与了解,彼此便信任了。”李书福说。

这背后有段故事。

年9月,作为工人日报社记者,我随中国机械冶金建材工会领导去河南洛阳参加全国机械企业技能比武大赛,路上,机冶建材工会主席马芳成问我:“小于,吉利(汽车)真的要收购沃尔沃(汽车)吗?”

“有这个可能,不过企业没主动提过,也没对媒体回应。”我问他,您怎么知道的?

“前几天,瑞典产业工会来访问,他们主动抛出吉利收购沃尔沃话题,希望中国工会出面与吉利汽车商讨,让他们放弃收购计划。”马主席说,“瑞典产业工会担忧,收购可能造成工业空壳化,以及中外文化差异、未来企业融合、并购带来裁员等问题。”

中国机械冶金建材工会向瑞典代表简要介绍了吉利汽车情况,并表示“收购是企业行为”,建议瑞典工会代表与吉利汽车开诚布公地进行商谈。

马主席对我说:“小于,如果吉利汽车有意收购,建议他们要重视与沃尔沃工会代表的谈判,中国企业的很多国际并购都在与工会谈判上吃过亏。”

从河南出差回来,我就与工人日报社的姜文良老师,拨通时任吉利汽车公关总监杨学良的电话。杨学良邀请我们立即到杭州与李书福见面。

晚上见面时,李书福坦陈收购沃尔沃的真心与决心。我们一起分析瑞典产业工会的担忧,以及与工会谈判的策略:一是,直接拜访沃尔沃工会,当面表达诚意;二是,直接回应对方担心的问题,对工会做出承诺,如关于工厂是否搬迁、是否裁员等问题;三是,请他们参观吉利汽车,了解吉利汽车的实力。

接下来的第二周,李书福带领团队奔赴瑞典和比利时,先后拜访工会领导和*府相关部门,再去看沃尔沃位于比利时的根特工厂。在与工会员工对话时,有员工突然提问李书福:“您能否用三个词形容吉利汽车的优势?”

尽管此前已打过多次腹稿,但这个问题还是让李书福有些措手不及。面对几十双眼睛,他灵机一动,用最熟悉的三个英文词组合成一句话“ILoveYou”,瞬间俘获了工会员工们的心。根特工厂工会主席立刻拿出沃尔沃厂徽给李书福戴上。

这次访问,成就了一段佳话。

02.

隐藏身份加入访问团

接着是沃尔沃代表团回访。

年1月27日,沃尔沃访问团抵达吉利汽车基地。访问团包括7名蓝领工人、1名工会负责人、1名工会顾问,分别代表瑞典和比利时基地的4家工会组织。

杨学良邀请我参与其中,但要隐藏记者身份。“你跟着访问团记录细节,因为来访不公开,你只能以员工身份跟他们交流。”他在电话里对我说。

当天,访问团主要听介绍、看展厅、参观工厂,晚饭后他们不肯休息,继续考察台州路桥基地。第二天上午,到吉利汽车研究院交流,并试乘试驾,随即赶回上海。整个行程精确到分钟,被排得满满当当,一路马不停蹄。

对外行来说,如此紧张的行程无异于走马观花,看个热闹。但对沃尔沃工会而言,两天时间足以完成“从内部了解吉利”的初衷。

会谈时,先由吉利汽车副总裁介绍企业发展概况,40分钟演讲里没有一次提及收购。而沃尔沃工会代表的提问,主要集中在吉利控股的股权安排和上一年的盈利状况方面。

一到展厅,这些工会代表立即活跃起来。他们围着展车转着圈看,有人不断地开关车门、后备箱,听发出的声音;有人伸手摸机盖缝隙、车门储物盒沿;有人坐进车里,看仪表盘下沿,用拳头丈量方向盘与空调出风口的距离,观察后座座椅靠背的线缝。

沃尔沃工程师工会负责人麦格纳斯·桑德默(MagnusSundemo)尤其认真,边看边记录,还打开机盖拍照。

这些工会代表都是造车专家。看看、摸摸、听听,就知道产品技术、制造工艺水平和企业技术实力。

我问桑德默,觉得这车怎样?为什么你们不试驾,而选择看展车,还要看车里面的小细节?

“展车是汽车企业工艺水平的最高体现,看这些细节就知道供应商水平,以及吉利汽车对供应商的把控能力。”桑德默说,吉利是一家年轻企业,汽车性能肯定没有沃尔沃好,但一家新兴企业能做到这种水平,很让我们惊讶。

桑德默一行对展车的检测方法,后来成为我观察一家汽车企业的方法。

沃尔沃工会最初担忧工作机会流失、品牌延续、文化冲突和技术转移,后来又担忧吉利汽车收购资金来源、战略的延续性和未来振兴计划。

他们万里迢迢来到中国,就是要倾听、感受吉利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企业,近距离了解产品水平、技术能力、产品价位和细分市场定位。他们更关切今后沃尔沃能不能持续发展,员工利益能否得到最大限度保障,他们希望收购是长期战略。

这次回访之行,我感受到沃尔沃工会的态度已发生显著变化。无论是交谈语气,还是情感交流,他们的笑脸多了起来。后来,他们看到造型可爱的熊猫汽车时,还进行了试乘试驾。

吉利汽车厂区前有一处“明星墙”,也被称作“手印墙”,墙上是每届“书福奖”获得者的手印。沃尔沃工会代表离开吉利汽车总部时,以“手印墙”为背景拍了张集体照。我想,这应该是他们中国之行最值得回忆的一张照片吧。

03.

“只有我们推开门走了进去”

年1月28日晚,沃尔沃工会代表团奔赴上海,与李书福及V项目组成员见面。

杨学良开着吉利帝豪,带着我和纪洪涛(时任吉利汽车媒体关系经理)赶往上海。我坐在后排,那时吉利汽车调校的舒适感还达不到今天的水平,长时间坐着会感到腰酸。“杨总,收购成功后,你要开着全新一代吉利沃尔沃带着我采访呀!”我笑道。

这句玩笑话,多年后在我们一同赶往上海,参加领克汽车中国首秀时被重提。时光来到年4月15日,杨学良开着博瑞,带着我和纪洪涛到上海参加领克汽车互联共创之夜。

杨感叹道:“当年收购成功,带着纪洪涛和张晓姝两天两夜没睡觉准备千人发布会,7年后,领克汽车中国首秀千人发布会,我要到现场核对VIP来宾座次。”

我说,我曾经是记者,而今成为汽车企业公关人,邀请记者来采访。纪洪涛则说,我离开吉利汽车,北上打拼,又回到吉利,回来杭州,回到梦开始的地方。

路上有段小插曲。在服务区加油时,杨学良让我和纪洪涛到后备箱帮他拿衣服,我俩却因为博瑞先进的车联网系统,找不到开后备箱的按钮。“你们开惯了合资车,都不知道自主品牌的先进程度。”杨打趣道。

这个玩笑似乎预示着4月16日,生而全球、开放互联的领克汽车亮相后给汽车行业带来的震撼。领克汽车不止于汽车,可分享,终身免费质量担保、终身免费数据流量、终身免费道路救援……这些始于3年前的大胆尝试和承诺,源于领克汽车对技术和品质的自信,也源于中国品牌向高端挺进的自信。

回到那次与沃尔沃工会代表前往上海之行。李书福与沃尔沃工会代表见面后,带着V项目组成员来与我们汇合,沈晖、童志远和袁小林作为项目组成员陪同。这是我第一次见到他们三人,他们话不多,更多是倾听和回应李书福的谈话。

“我当然知道,中国还有比吉利汽车更有资质完成收购的企业,只是他们总站在门外看,指手画脚地说,只有我们推开门走了进去,还很有诚意地坐下来和人家聊。”李书福透露道,“早在年,我就有收购沃尔沃的想法,更早之前,我们还想过收购罗孚和奔驰Smart,但都没有成行。”

“为并购沃尔沃,我们整整准备了8年。8年,抗日战争一样长的时间啊!我们四处寻找可靠的智囊团……”

来看看智囊团部分成员清单。年,供职BP多年的张芃加盟吉利汽车,作为核心成员参与对英国锰铜的收购。年,张芃引入BP同事袁小林,出任沃尔沃收购项目新闻发言人。

年12月,菲亚特动力科技中国区前总裁沈晖加入,负责未来沃尔沃全球事务。华泰汽车原总裁童志远出任中国沃尔沃轿车项目首席运营官,筹划沃尔沃在中国落地事宜。童负责*府审批,张芃和袁小林负责国外谈判。

在与福特汽车沟通方面,吉利汽车也不遗余力。早在年9月,吉利汽车就给福特汽车总部发过一封挂号信,阐述吉利汽车收购沃尔沃的想法,福特汽车没有给出任何回应。

3个月后,李书福向美国科特勒咨询集团董事局主席米尔顿·科特勒一行发出邀请,请他们到吉利汽车总部进行考察,结果同样令人沮丧。

尽管通过咨询公司牵线,年1月,李书福到福特汽车总部,分别拜访财务总监、董事会办公室主任、研究院院长和采购总监等,但他们明确拒绝收购提议。

故事到此本应落下帷幕,但风云突变的全球时局给了吉利汽车峰回路转的机会。

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年福特汽车亏损27亿美元,年亏损更是高达亿美元,沃尔沃汽车亏损也猛增至15亿美元。年12月2日,自身难保的艰难处境,加上“一个福特”全球战略,迫使福特汽车不得不挂牌出售沃尔沃汽车。

获知消息后,吉利汽车迅速组建并购谈判团队,其成员分布中国、英国、美国和瑞典。此外,李书福还邀请沃尔沃前总裁奥尔松(Hans-OlovOlsson)出任收购专项顾问。

欧洲投行罗斯切尔德(Rothschild)为吉利汽车组建了全球顶尖合作伙伴——包括富尔德律师事务所、德勤会计师事务所、罗兰贝格汽车咨询公司、博然思维企业在内的并购公关公司。几百人的精英团队对沃尔沃汽车进行全面评估,全力以赴击败竞争对手,促成谈判。

正是这些精心准备和执着才翻开了后来的篇章。年3月,福特汽车宣布吉利汽车成为沃尔沃汽车的竞购者之一。

随着沈晖和童志远加入项目组,年,李书福频繁穿梭在美国、英国和瑞典之间,与福特汽车和沃尔沃汽车的管理层、工会代表,以及瑞典和比利时*府官员商谈,初步达成收购协议。

当年12月23日,福特汽车与吉利汽车就包括投资规划、运营管理、知识产权、付款方式等在内的重要商业条款达成一致。

04.

加入领克汽车公关团队

年9月,在距离哥德堡沃尔沃总部20分钟车程的达卡特加特海峡岸边创园区,中欧技术研发中心(ChinaEuropeVehicleTechnologyAB,CEVT)开始投入运行。

CEVT是与吉利集团研究院并肩的一个汽车研发中心。如果说吉利研究院是心脏,那么CEVT就是技术大脑。李书福曾说,有了CEVT,就好比吉利汽车和沃尔沃汽车成为同桌,两个人天天在一起,同桌之间取长补短,吉利汽车的学习才能进步更快。

CEVT成为沃尔沃汽车与吉利汽车协调研发设计的核心纽带。成立之初,它制定了几乎涵盖吉利汽车未来所有产品的开发战略,包括领克汽车在内。

更值得一提的是,CEVT耗时4年开发CMA基础模块架构,将吉利汽车整体研发实力推至世界级水平,领克汽车的产品就是基于CMA架构打造的。

年10月,领克汽车在德国柏林发布。一个月后,我来到杭州,与时任领克汽车公关总监陈鹏、吉利汽车公关总监徐东卫见面。34岁的我,正站在人生十字路口,想突破所谓的瓶颈,完成事业转型。

与陈鹏聊起为什么选择吉利汽车,谈到此前经历,他说,你真应该来领克(汽车),这是一种缘分。陈鹏信佛,喜欢分析事情因果,做事也向善随缘。

人生中有些瞬间,冥冥中总会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也许这就是我与领克汽车的缘分。

年1月,我加盟吉利汽车,担任领克汽车公关部高级经理,负责品牌传播和产品传播策略。离开工作生活12年的北京,不知何时是归途,骨子里的勇敢是因为怀揣着的希望和梦想。

在大部分媒体眼中,吉利汽车收购沃尔沃汽车的成功在于,无论是过程中,还是发展进程中,都表现出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对所做承诺的坚守。我却认为,吉利的成功,是在不同文化面前快速学习,让不认同者变为认同的能力,而且吉利汽车始终都知道自己要什么,既放得开,又守得住。

我负责与瑞典团队公关市场部对接。年1月至9月期间,领克瑞典团队对中国团队的工作,常常处于“领导”地位,或者“俯视”态度。

年3月,领克公关部和市场部都在忙一个月后的上海车展和中国首秀。每周有一半时间得在晚上23时后才能从办公室离开——白天是中国团队工作时间,20时后为与欧洲团队沟通时间。

品牌定位和大型活动创意由欧洲团队主导,从品牌传播策略到活动方案,领克汽车高级副总裁魏思澜(AlainVisser)团队都要过问。

首秀和车展现场,要有旋转木马和秋千,这是分享的表现,寓意未来不需要停车,停车场变成游乐场,黑色主调是潮流主题的一部分……这些天马行空的创意,让我和中国公关市场团队惊诧,担心中国媒体和消费者不接受。

在其中的两次会议上,中国市场部同事试图变化一些环节,但都被魏思澜团队挡回。

结果是,上海活动现场,领克展台成为打卡胜地,以黑色为主要色调,神秘、前卫、酷酷的夜店风。领克汽车营造出的场景,从白昼到黑夜,面对场景和环境的转换、城市的喧嚣,年轻人表现出内心的矛盾与冲撞——这些与领克汽车倡导的开放、潮流、能量、活力等关键词极其吻合。

正是魏思澜团队的坚持,让领克品牌在塑造初期,就很好地诠释了年轻一代消费者的审美观。魏思澜坐在秋千上演讲的镜头,也让媒体们和领克中国团队意识到,个性、开放、互联的品牌基因不只是说说而已,需要注入到所有细节中。

活动中,我负责陪同魏思澜。他有着典型的欧洲中年企业家气质,但穿着又不那么笔挺。魏思澜是比利时人,能讲意大利语、瑞典语和英语,他喜欢穿ColeHaanHybird鞋——正装的鞋面,运动的鞋底,搭配西服和一条浅色休闲裤子。

▲AlainVisser在发布会现场。

魏思澜在不同场合接受采访时都会说,我们不强调中国品牌,领克生而全球。这关乎到领克品牌的本质定义,对年轻人来说,“千万不要去说教,迎合他们喜好就好”。当领克汽车走进欧洲,吉利汽车和沃尔沃汽车的背景可使其更快得到消费者认可,这是企业基因和技术血脉的跨品牌传递效应。

几个月后,纪洪涛和前领克汽车销售公司副总经理易寒都喜欢上了ColeHaanHybird鞋。纪洪涛说,这个品牌“不止于鞋”。其实,这种学习和文化的融合不仅体现在领克人的穿搭上,也体现在工作中。

▲AlainVisser接受采访时总有着欧洲人的礼貌,工作中却异常地坚持己见。

变化总在不经意中发生。到年11月28日领克01上市时,已变成创意由欧洲辅助,活动执行由中国团队负责,传播素材和物料也由吉利欧洲设计中心的安德利亚斯·尼尔森(AndreasNilsson)和魏思澜团队主导,变为以中国团队主导。

这些变化,既有中国团队的迅速成长,也有因沟通流程复杂导致效率低下,文化传播理念不同,无法适应中国传播节奏带来的阵痛。

年5月至8月期间,我经常在深夜跟领克欧洲市场部Eric发

1
查看完整版本: GBN特写吉利并购沃尔沃十年,那些被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