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中国地理学大会
大会主题:新时代中国地理学的发展
中国·西安
年中国地理学大会隆重开幕
经学院团委学术部组织,
学院综合考虑科研基础、学业表现和综合素养,
择优选拔了7名本科生和1名研究生参会学习。
来自国内外的优秀地理学者们共聚一堂
为大家带来了精彩纷呈的报告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大会上都有哪些特邀报告吧
特邀报告
1
报告人:傅伯杰院士
报告题目:新时代地理学的发展
傅伯杰,年生,陕西咸阳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外籍院士。作为本次大会的主席,傅伯杰院士以“新时代地理学的发展”主题汇报开场,给广大地理学界同仁及学者带来了精彩的汇报。
报告内容
古人常说“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乃为博学。《周易系辞》也曾云“仰以观于天文,俯以观察地理”,傅伯杰院士认为究竟什么是地理?是我们不能避而不谈的话题。于地理而言,“地”,指地球、地球表面(层)或地区(区域);“理”,际事理、规律,指事物、现象之间内在联系或规律性。地理学的主要特点是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区域性,可以探索自然规律,昭示人文精华。
在本次汇报中,傅伯杰院士主要就新时代的地理学和地理学展望两个方面出发探讨了本次主题。傅院士认为,新时代的地理学应该是面向区域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地理学。新时代地理学的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五点:新的发展目标、新的研究主题、新的研究方法、新的数据来源、新的研究范式。
(1)新的发展目标。解决资源、环境、发展所面临的复杂问题是地理学长久以来的使命。地理研究目标也不仅在于解释过去,更重要的是服务现在,预测未来。随着现如今,全球自然和人文环境的风云变幻,出现了生态退化、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现象。可持续发展成为了新时代的重要使命,也督促了地理学新发展目标和研究主题的产生。为应对区域和全球尺度上环境、资源利用的变化和挑战,我国相应提出了一系列的发展战略(一带一路、生态文明等)。新的科学研究计划也应运而生,从年的“世界气候研究计划”、年的“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发展到年的“未来地球计划”,地理学发展始终与全球需求变化一致。
(2)新的研究主题。地理学研究主题主要包含三个部分:动态星球、全球发展、可持续性转型。新的地理学研究主题,主要特征是从“多元”走向“系统”,重点强调地球表层系统、人地耦合研究,目的是为了能更好的分析和理解全球变化背景下当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
(3)新的研究方法。地理学研究方法从过去的描述性到野外实验、室内外模拟到现在的区域综合。新的地理学研究方法有一套完整的体系,从概念模型的建立,到发现关联规则,用数学表达规则,验证与校准到最终的预测与决策。在整个研究过程中从地理学综合思维出发,赋予物理、化学、生物、人文机理的多学科实验,从综合出发最终回归综合。“概念-模型-决策”流程中体现了地理学之“*”。新研究方法的产生离不开技术变革的支持。传统的勘查、观测、记录、记录、制图、区划与规划已经转变为空间统计、对地观测、GIS、建模、决策系统,继承了原有的优势,且走向综合性、定量化。
(4)新的研究数据。数据对于地理研究而言至关重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度,数据变得越来越为多样和丰富,为地理学研究带来了极大的突破,尤其是大数据。但傅伯杰院士重点强调了,大数据本身不会说话和表达,我们不要把“大数据”奉为信仰,我们要学会分析其背后带来的地理学意义,注重大数据的同时,切莫忽视小数据。目前,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为地理学研究提供了不同类型精度的海量数据,使面向预测的多圈层要素耦合的地球系统模式成为可能。大数据、虚拟化和可视化更是刻画地理学复杂人文和自然过程及情景模拟和服务决策的重要工具。
(5)新的研究范式。技术与社会需求推动地理学研究范式发生新的变迁。新的研究范式中,人地关系始终是主线。从地理学知识描述到格局与过程耦合,再到复杂的人地系统模拟,研究范式始终与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共同发展。传统地理学注重形态和格局,对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