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杰罗姆(Jerome)
新媒体票友,前资深媒体人
第06期
编者按
前不久读到郭全中教授的两句话,觉着痛快。这两句话,都是大白话,没有什么修饰。
第一句:不看财务报表的转型都是耍流氓。这句话其实说得很重。媒体的数字转型不是打嘴炮,比谁更能讲大话,讲梦话。转型得看数字,比财报。你可以暂时没有利润,但是你得有用户有规模。你既没有规模用户,又没有实实在在的利润,甚至没有不可或缺的基本口碑,转什么转?瞎转,空转,把自己转晕了。
第二句:你如果玩不转资本就不要玩了。这句话更狠,直接判了许多转型者的死刑。不敢玩、不让玩、不会玩的,结局都只有同一个。
有人可能听不懂郭教授的这两句话,有人可能装着听不懂这两句话。装睡的人是无法被叫醒的。郭教授的两句话事实上有点恐吓的味道,这两句话,让杰罗姆想到了一个很少有人讨论的报业转型的案例,他们在“报业”上的所谓创新,远没有《纽约时报》、英国《卫报》等等所谓数字化标兵来得博人眼球,但他们在郭两点提示的转型方向上,比谁都做得要好(仅限于美国)。因此,忍不住要讲一遍这个故事,以作为“郭两点”的佐证。下面这个故事,非常好地用事实诠释了郭教授的论点,而且是从正面,听起来很动人。当然,学起来,有点难。此前,杰罗姆还很爱讲其他一些故事,比如南非报业的故事,德国阿克塞尔·施普林格的故事,挪威施伯史泰德的故事。这些故事,都可以为郭两点提供坚实的地基。所有这些故事加起来,可以让人们看到,报业的确危在旦夕,但是,报业决不仅仅只有束手就擒一条道。曾经辉煌的报业巨头,仍然可以十分辉煌,虽然,报业在其业务比重中可能已经微不足道了——这是大伙必须接受的基本现实。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全球第一个报业集团赫斯特在互联网时代基业常青的启示。
赫斯特集团位于纽约的总部大楼
先说转型财报:美国最早的报业集团“数典忘祖”
也许你经常在报摊上看到这些杂志:ELLE(《世界时装之苑》)、MarieClaire(《嘉人》)、CarDriver(《名车志》)、Psychologies(《心理月刊》)、《Femina伊周》、Esquire(《时尚先生》)等,它们都属于美国的赫斯特集团。
拥有年历史,由赫斯特家族控制的非上市公司赫斯特集团(HearstCorporation),去年(年)总收入增长6%,达到亿美元。这是其连续第五年收入与利润双创历史新高。从年算起,赫斯特集团十年间收入增长了%。
赫斯特集团首创的“黄色新闻”以及其奠基人小赫斯特(伦道夫?赫斯特,RandolphHearst)的丰功伟绩(有人视其为劣迹)摆渡一下就有。这里不再复述。小赫斯特,也就是那个美国历史上第一位报业大亨,那个被称为“公民凯恩”的人,有许多革命性的创举,在今天都已经是常识。历史早已经凝固了,值得探究的是现在。他的后人们在如何发扬光大他的革命传统?
赫斯特集团仍然在健壮地发展,但你可以说,小赫斯特的后人们在背叛,在背叛他的报业。赫斯特后人们在数字时代的转型,使赫斯特集团很难再被称为报业集团,因为报业收入仅占集团总收入的11%,其贡献的利润占比更小。这个比重毫无疑问将进一步下降,因为报业是目前赫斯特集团所有主要业务中,成长性最差的那个部分。
小赫斯特对这种“背叛”不知道会有什么意见,但他对赫斯特集团的经营状况一定不会有什么意见,这个家族企业比他本人掌舵时更为强壮了,前所未有的强壮。
今天,赫斯特集团是世界上最大的多元媒体与信息服务企业之一,在全球多个国家拥有多名员工。
赫斯特集团主要业务包括这样五个方面。
第一,商业信息(Businessinformation)。赫斯特以报纸和杂志发家(用现在的术语,可以被视为B2C业务吧),不过现在,赫斯特大部分利润来源于其B2B业务,为企业提供种种商业信息,这也是其目前增长最快的业务部门。年,赫斯特商业信息部门的利润净增长33%。
赫斯特集团所谓商业信息业务,主要生产并提供高价值的数据、分析及软件产品和服务。其软件与数据服务侧重于全球医疗保健业、金融业。听起来玄乎,具体讲很直白。
全球著名的信用评级机构惠誉(Fitch),赫斯特拥有80%的股份,绝对控股。年,仅仅这一项提供“数据与分析”的服务就为赫斯特集团带来了4.25亿美元的营业利润。
赫斯特旗下全资拥有的规模最大的企业名叫“第一数据银行”(FirstDatabank),这是一家为全球的卫生健康专业人员提供药物信息服务的专门机构,据报道,这家企业是赫斯特历史上投资回报率最高的一笔。“第一数据银行”起步于一本以8万美金收购的为药企服务的B2B杂志,最后,演变成一个价值以亿元(美元)计的医疗数据库,仅仅在美国,其服务对象就有1.8亿。
而“家庭护理基地”(HomecareHomebase),一个为家庭健康行业服务的软件公司,则成了赫斯特旗下成长最快的企业。
赫斯特集团的现任CEO史蒂夫?斯沃茨(SteveSwartz)说:“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