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最美玉兰儿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能够治好的办法 http://www.weidumeiye.com/m/

"玉兰花"!当一农家妹子端上一盘冰笋时,我几乎要脱口叫出。

色如凝脂,洁白如玉,宛若五月开在绿树中的片片白玉兰。美,真美!

颜色悦目自不必说,看看刀工,更是让人咂舌,这边是边,角是角,每一片都厚薄适中,大小相等,一点不含糊。惊讶地注视中,小心举箸,再小心地慢慢地入嘴,怎知笋脆生生一触即断。

沾上芥末酱油是一种很独特味道,吃原味则是异样清甜。嫩的感觉太鲜明,以至于让你错觉是在亲吻婴儿的肌肤。

这一片片"玉兰片"齐整码在冰面上从刀工到摆盘绝对美轮美奂,无可挑剔。厨师应该是很有审美眼光的,想不到这僻野的乡镇一偶还有一位做事一丝不苟的工匠,好稀罕!

这一桌子"纯笋宴":块状的香浓馥郁;切丝的清甜爽口;笋饺皮糯香油滑,笋衣的鲜嫩味美……都让你深深体会潮菜的"精细"。

厚薄适中的笋片块状笋让人大快朵颐嫩笋尖欲罢不能

潮菜的精工细作是潮人文化诸多特点中的一个,在地少人多,"一人三分地""种地如绣花"的潮汕,精工细作成了一种必然。诸如民间工艺美术的精雕细刻,民间建筑的精心构筑,工夫茶的精细香浓,哪一样不是精耕细作的潮汕农业经济模式和精雕细刻的手工业经济模式对潮人文化性格的浸染?

看来,每一个地域都有自身的文化特点,而一方水土滋养了一方人一点不假。相比潮菜的精工细作家乡的红焖油笋则显得粗陋简单的多

那是童年记忆中一段懵懂无知的时光。记得是庐山脚下,长江中下游南边,黑山白水的一个小村庄,不富裕不出名,木架结构的祖传老屋周围种满一大片竹林,不远的山上毛竹更是漫山遍野。不过林子里冒出的竹笋绝不是矮壮敦实的,而是细长纤秀。通常是晒干呈褐色一捆捆扎紧。

下雪的冬天是不用出去干农活,叔叔就用刀砍下一块野猪肉,将干笋浸水变软切段,丢进农家炉内。

香,奇异的香味伴随着锅内"咕咕咕"的声响四散……

等不及的我们还是知道一定得熬到熟烂叔叔才会掀开大木盖。

舀到碗里的一团黑漆漆,经常会咬到粗老的笋干,韧韧的,又怎能与眼前鲜嫩清香的"玉兰儿"相提并论?

所以,童年记忆中的笋香则香矣,然粗糙干韧一如荒漠的童年生活留下的是喜忧参半的感觉。

竹笋,自古就被誉为菜中珍品,是中国的传统佳肴。

眼前细滑水嫩的笋感觉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笋。太喜欢这感觉。

老板殷情告诉我们,时下上市的笋都是麻笋。

麻笋,短壮,嫩肥,是竹笋的芽。味香质脆,百吃不厌。

席上有人在担心吃多了没营养。其实很多时候你脑子里莫名其妙的观念是空穴来风,没有科学依据。

养生专家言,竹笋里面含有一种白色的含氮物质,这物质会散发独特清香味,这气味对胃口不好,消化不良的人可是大大的福音。竹笋中大量的纤维素可以去积食,防便秘,防肠癌。而丰富的钾更是一种调节血压的矿物质,吃竹笋对保持血压稳定很有帮助。更让人称道的是竹笋是天然低脂低热量食品,是肥胖者减肥佳品。

某家养生堂也提过,竹林丛生之地的居民大都长寿,没有高血压,这跟食竹笋有一定关系。

竹笋,不仅味美可口,营养价值也可卷可点。

吃完笋,意酣兴浓,随口问起老板打笋什么时候最好。

老板说打笋是辛苦活。中午太炎热一般人都猫在家里。早晨或傍晚凉爽些适合出动。

记得小时候打笋毫不费力,用力一拽,竹笋的芽就出来了。眼前这一个个矮壮敦实的大块头一定要借助工具的。是锄头?砍刀?铲刀?实在好奇不已。

满怀期待:夕阳西下,竹林一片静谧,绿色的竹叶渡着一层粉色,没有风,每根竹子像直立的哨兵,"咚咚咚"的打笋声惊飞不知名的林间小虫,肥厚的笋身抖去上面的沙土,被一篓篓抬进厨房,厨师妙手"妆扮",眨眼间,或块、或丝、或片、或条,烹煮煎炸,或浓郁或清淡或醇香,刚刚还埋在地下的大块头宛若一个个姿态各异的"美人"婀娜登场……这哪里是美人如玉,是玉如美人,玉兰儿美若天仙!

一道道精细潮菜悦纳我们的胃囊,滋养我们的心身,拂去莫名的伤感。精美的佳肴可以沉淀情绪,走进安宁。

这寂静的乡野,天然、大气、干净、厚道。

"玉兰儿",真甜!

潮菜精细,真美!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