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绿色脱贫生态保护修复助力乡村振兴大自然 [复制链接]

1#

我国大部分深度贫困地区,往往同时处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脆弱区与贫困区高度重合。在贫困地区探索出一条脱贫与生态保护“共赢”的新路,是绿色发展的关键。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作为一家从事自然保护的机构,大自然保护协会(TNC)中国内蒙古项目亦参与其中,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内蒙古赤峰市的巴林左旗农田

摄影:单良/TNC

年8月,应三峡集团的邀请,中国TNC内蒙古项目参与了三峡集团定点帮扶旗县——巴林左旗的扶贫工作。经过深度调研,年6月在巴林左旗人民*府的支持下,三峡集团、老牛基金会和TNC共同发起“巴林左旗深度贫困村综合提升工程项目”。项目从巴林左旗的自然条件、生态问题、脱贫难点、气候变化趋势、高质量发展需求等方面出发,遵循气候智慧型农业(ClimateSmartAgriculture,CSA)理念,从持续提高农业生产力、增强气候韧性或适应性、减少温室气体(GreenhouseGases,GHGs)排放角度进行了整体设计。

左:“深度贫困村综合能力提升项目捐资签约仪式”现场

摄影:单良/TNC

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制定方案

巴林左旗地处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较差,贫困发生率高,在苏木镇表现尤为突出。为解决上述问题,项目通过调整贫困村农牧业产业结构、提高单位面积产值,探索出一条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农牧业发展新路。同时将更多的土地归还给自然,结合当地干暖化的气候变化趋势及产业发展需求进行科学规划,增强自然生态和农牧业产业发展的韧性,为生产提供必要的生态服务功能,将脱贫攻坚同乡村绿色振兴战略有机结合,实现内蒙古生态脆弱区的脱贫和生态修复共赢。

沙里河源头

摄影:林阔成/TNC

主要策略:“水四步”

——以水为主线联结生态修复与农业生产

通过实地调查与科学分析发现,处于干旱半干旱区的巴林左旗的根本限制因子是水,不论是生态建设还是产业发展,甚至是农牧民的生活都以水分条件作为分配原则,水资源管理是适应气候变化、解决巴林左旗生态与生产问题的核心。为此,项目提出了“水四步”。“水四步”,即水源涵养、集雨截流、旱作节水、提高水资源生产力。水源涵养:通过植被恢复等措施,提高植被覆盖度,截流雨水,提高下渗,减少地表径流,补给地下水。集雨截流:通过谷坊、水平沟、鱼鳞坑等沟头防护与沟道生物治理措施将雨水尽可能地汇集截流为现地所用。旱作节水:旱作是引入集成的新技术在不进行任何灌溉,只利用天然降水的情况下获得丰产稳产;节水,即提高水的利用率,避免浪费。提高水资源生产力:单位用水生产更多的食物,带来更高的收入、更好的生计水平及更大的生态效益。

生物谷坊集雨截流

图源:TNC

简而言之,“水四步”就是用同样多的水创造更多的财富(包括自然财富),是以水为主线将生态修复与农业生产进行有机联结。那么,如何落实好“水四步”、如何运用系统性、创新性思维,将新的技术、新的机制在相关社区顺利应用、成功实施呢?项目通过在和林格尔的10年工作经验和在巴林左旗两年的实践,总结了“促进参与、逐步富裕、相辅相成”三部曲思路。

促进参与,探索生态补偿机制

全覆膜双垄沟播技术田间培训与观摩

图源:TNC

TNC与合作伙伴一起,积极引导村民切实参与到项目之中,应用新技术、新模式,进行产业升级。主要策略是本地村民参与式示范,他们没有后顾之忧,让参与者意识到付出努力就能从项目里面获得回报,如“六四制”、“活树奖”、“配比补偿”等。

“六四制”

社区以土地和自身劳动力的形式入股参与项目,项目投入生产资料,产出以6:4(农户6,村集体4)的形式分红。如果因极端天气等不可抗力造成土地产量损失,亩产收入达不到元(参考当地租地价格加上劳务价格),由项目进行补助,保障每户农户每亩土地有元的收入。“六四制”要求参与农户必须直接参与耕作实践,使用项目提供的集成技术,以提高管理的积极性。而风险补偿则可以让参与农户心里有底,增强对项目的信任度。

“活树奖”

根据种植成活树苗的数量奖励种植者。具体操作是,在造林前根据规划宜林地进行造林作业设计,明确树种、造林密度、造林模式等并在社区进行公示,项目免费提供树苗,由村民自愿认领并种植,种植第一年秋天每一棵成活的树苗可以领到一定数额的补助,如此进行3年,每年秋天验收,发放补助。此外,种植必须符合造林作业设计标准。3年后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林下产业设计或者纳入公益林保护等。“活树奖”以结果为导向,充分调动社区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保证存活率和保存率。项目验收的依据是最后的保存数量,也就是生态建设所期望的结果,由此把生态保护与社区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

“配比补偿”

项目只提供农膜这一关键的生产资料和应用集成新技术所需的播种机械,种子、肥料、土地整理、人工管理等,由农户投入且须按项目要求的技术流程进行操作,否则无法获得项目上农膜和种植技术。由于农户减少了部分生产成本,因此愿意参与集成新技术的项目。通过“配比补偿”机制,带动农户积极参与新技术推广,学习新技术,负责任地管理项目区。

逐步富裕,技术保障带动农户增收

旱作谷子与藜麦

摄影:林阔成/TNC

通过技术升级,降低生产成本与环境影响,提高生产效率,让农户增收。补助关键的生产资料,借助本地“乡土专家”的力量将技术本土化,增强新技术在本区域的适应性,目的是让参与的村民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首先,保证核心技术路线不走样。农户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对新技术全盘接受,甚至有时会自行改变技术中的某些环节,使技术走样,从而无法达到预期效果。所以,对关键技术步骤和核心材料进行补助就十分必要。例如,在全覆膜双垄沟播技术中的特制农膜是关键,农膜需要达到国标0.01mm的厚度,并且不得掺入塑料回收料的一次料,这样才可以保证农膜的强度和抗老化。由于这种农膜价格较高,为避免一些农户用薄膜、二次膜取代,需要对关键物资与技术核心进行把控,将技术的优势发挥出来,才能实现技术进步带来的经济效益提升。实际上,农户对新技术的接受需要一个过程。示范第一年,约40%的农户在观望。第二年参与农户的比例就达到70%以上。通过连续两年的成功示范,该模式已得了到村民的高度认可。农业实践的区域特征明显,技术的本土化非常重要。借助本地“乡土专家”的力量,将新技术集成进行本土改良,结合劳动人民的智慧,在控制技术核心的同时广泛吸收以适应本地区的生产习惯和模式,进一步提高技术的生产效率,增加经济效益。

相辅相成,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有机统一

深度贫困村示范村西沟村

摄影:林阔成/TNC

在农牧民获得实际经济利益后,项目进一步引导他们逐步参与到生态保护中。好的生态环境不仅仅关乎他们的生产与收益,他们的生活与健康同样会受益,用村民的话说“山清水秀的村子谁不喜欢呢!”项目将环境教育纳入农户技能培训体系,让村民明白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如何通过健康的土壤和安全的用水保证农牧业生产的;如何通过提高植被覆盖,防风固沙,提高草地生产力,保护农田庄稼。现在,每到清明时节,参与和林格尔项目中的村民会带上铁锹和桶,跟着项目人员一起到山上巡逻,防火护林。他们切实感受到造林给他们的村子带来的改变:“山变绿了,风沙小了,狐狸、獾子等曾经消失的动物们又回来了。”同时,项目还创新性地推出“以工代奖”的机制,将农业生产与生态修复结合。以农膜补助为例,当农牧民意识到特制农膜的重要性时,项目不再对农膜进行免费发放,而是有条件的补助。通过与村委会协商,一卷地膜约等于在需要植树的山上挖15个种树的穴,或者种植20棵树,或者在做沟壑治理的时候填装10个标准的土袋子,或者收集5公斤农药瓶子送到村里指定的地点,或者将2吨按特定标准收集的牲畜粪便送到制定地点,或者将回收的农膜50公斤集中到某地头……一系列通过规划完成的项目在村里进行公示,村民可以在村集体领取农膜,同时记录下领取数量与需要付出的劳动。所付出的劳动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即可。如果在规定时间内无法完成,则需要按照农膜价格支付费用。实践表明,农牧户参与的积极性普遍较高,而对于生态保护而言,随着人居环境的改善、收入的增加、观念的改变,村民会主动维护生态建设的成果。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做到了有机统一、相辅相成。同时,相应的违规制约措施亦是必要的。如果参与农户没有按时完成承诺,拒绝补缴农资费用,将失去未来参与类似项目的机会。

总结

全覆膜旱作谷子示范田

摄影:林阔成/TNC

实践经验表明,只要让参与者认可,他们的在地传播能力比我们的推广能力要强很多,要充分利用村民在亲戚邻里之间“朋友圈”关系进行绿色项目推广。根据不同区域的农户特点,选择不同的机制与模式。“促进参与”:促使更多的人参与到新技术应用,并在基层进行推广,让更多的农牧户应用新技术、新模式进行生产,进行产业升级;“逐步富裕”:让所有参与者受益,自主推广的同时使他们积极参与生态保护;“相辅相成”:农业生产与生态保护有机统一,让广大生产者积极参与可持续的生产模式,同时自觉融入生态文明建设与维护中。减少农牧业生产对脆弱生态环境的过度依赖与破坏,使农牧民彻底摆脱贫困,使生态环境逐步恢复;同时,遵循“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要求,为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转变提供重要的承接。“保护生态环境、助力脱贫攻坚、融入乡村振兴”。中国TNC内蒙古项目通过多年不懈的探索和实践,贡献了经验与智慧,助力书写了生态保护与发展的新篇章。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